来源 | 子丑寅卯
阿里巴巴旗下保加利亚队力争反击瑞士国际队,取胜为目标的支付宝近日因为“上线大尺度照片”保加利亚队力争反击瑞士国际队,取胜为目标,一时间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有声音认为,支付宝为了在社交上取得突破,不惜模仿陌陌打“约炮”擦边球的做法,为的就是让使用频次远低于微信的支付宝能够实现阿里巴巴的社交野心。
但是,如果保加利亚队力争反击瑞士国际队,取胜为目标我们仔细来看这次支付宝实施的“约炮激励”措施,就会发现,支付宝为“约炮激励”设置的门槛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另一款产品——芝麻信用分。自从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金融宣布推出芝麻信用分以来,围绕使用公民隐私和用户数据做所谓“大数据征信”的做法,就一直备受争议。
支付宝“约炮”,与做“社交”无关
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里,“约炮”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价值观和伦理的行为,故而也不是一个在文明、认真的场合里被广泛接纳的用语。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词。几乎没有一家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企业价值观的大公司,会愿意直接和这个词建立联系,更别提主动去推这个概念。陌陌是个特例,这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将自己包装成“约炮神器”,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也把自己送上了纳斯达克的股票市场。
但是支付宝不一样,阿里巴巴更不一样,前者是在华注册用户数亿的电子支付工具,后者是数值上万亿的全球百强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不能学陌陌,支付宝更不是“约炮神器+芝麻信用分”,道理很简单保加利亚队力争反击瑞士国际队,取胜为目标:阿里巴巴无法承受自己的品牌和“约炮”联系起来,阿里巴巴的社交短板也不是靠“约炮激励”就可以在支付宝上实现的。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百度搜索已经和“虚假医疗广告”形影不离了,这就是前车之鉴。
芝麻信用分与“约炮”捆绑?
芝麻信用分很可能是阿里巴巴继电商之后的下一块大蛋糕。我国政府对征信行业的试点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市场上关于蚂蚁金融 IPO 的传闻已经层出不穷。不过,关于使用用户隐私数据进行征信的问题,业界始终存在质疑:特别是,个人征信的使用场景如何界定?芝麻信用分又是否能完整、全面地评估一个公民的信用状况?
支付宝的这次“约炮激励”,让笔者不禁怀疑阿里巴巴对待个人征信业务的认真程度:将公民的多维度隐私数据进行计算之后得出的信用分,被拿去用来作为是否能在支付宝上给穿着暴露的“美女”留言的考核标准,实在荒唐。
也有声音认为,阿里巴巴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干什么,别人管不着,不想用保加利亚队力争反击瑞士国际队,取胜为目标你别用啊。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其实不然,关键问题还是出在芝麻信用分上。据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融公布的信用评分模型数据来源显示,包括政府及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对外公布的数据以及软信息和网上银行、社会保障账户信息、缴纳公共事业费用、通讯费用缴费记录、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等隐性数据,都在其中。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围绕芝麻信用分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的争议尚未平息,现在支付宝方面又未经用户允许,将芝麻信用分作为“约炮激励”的门槛设置,这显然和每一个普通支付宝用户都有关系。
征信纪录使用的边界在哪里?
个人征信在商业世界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以对公居多,比如申请贷款、信用卡等。严格来说,个人征信数据属于公民的个人隐私,征信业务也受到政府密切监管。虽然阿里巴巴一直在有意布局各式各样的芝麻信用分应用场景,并尽力推广芝麻信用分的便利,但是碍于个人征信这种产品本身的特性——尤其在社交领域——实在是有限。
因为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人交往中用个人信用纪录来给每一个人打标签——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黑镜》里描述的将会成为现实。比如这次支付宝的情况,就像一个人初次见面跟你打招呼说:“你好!你芝麻信用分多少?够 750 吗?不够别理我。”
假如我比他高,怎么答?(老子 800 分!你给我滚蛋?)如果我比他低,又怎么答?(不够 750 唉,拜拜您那!)
换你,你怎么想?
周末(更确切地说是11月27日),支付宝圈子功能进行灰度测试。其中校园日记、白领日记等几个圈子仅允许女性用户发布内容,引发了一些争议。
先讲个老段子。有人问神父: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么?神父说,不可以,这是对神不敬。这人又问:我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么?神父说,当然可以,这是虔诚的心。
微信做支付的时候,大家觉得没问题,而支付宝做社交,总有人看不懂或者看不惯。用户的心态,确实和这位神父有点像。
社交,是支付宝必须做好的事
支付宝近一年来每次改版做社交化尝试,就有用户痛心疾首地说,啊,你变了,听不进群众意见。很遗憾,对于支付宝,我一向认为社交是适合、应该、必须做好的事。
以支付宝现有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在支付和消费场景下对用户的占有,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期。
另一方面,腾讯在屡次直接冲击电商失利后,借道微信把电子支付铺到了亿万用户的手机里,对于阿里而言,除了部署防御之外,基于社交场景的积极反击,也在情理之中。
并且,近期经过笔者和大量业内人士的交流判断,微信的小程序,重点其实剑指电商。腾讯一旦把社交-支付-电商的三步路径走通,支付宝甚至淘宝就非常被动了。
总之,对于支付宝的圈子之类社交功能,你可以不使用它,也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批判它,但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社交是支付宝和阿里必须拿下的一个山头。
支付宝此次切入社交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此次大家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照片晒胸晒腿求打赏这种话题性现象上,这个也算正常,社交产品最能引发讨论的,无非是情色、约炮类话题。
作为“附近的有钱人”的始作俑者,我更多还是想聊聊产品本身,而不是部分用户怎么运用产品。
在之前文章中,我已经解读过为何陌生人社交比熟人社交更适合支付宝。而陌生人社交的爆发点,从五年前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已经回归到比拼大家真实社会实力的阶段了。
颜值或者社会地位,是陌生人社交中重要的竞争属性。所谓潘驴邓小闲,古人诚不我欺。
一般的App产品能够给人的社交能力加分终究有限,颜值可以凭借照片呈现,剩下的无非是财力比拼。并且,最早把钱直接引入社交的,恰恰是微信。2014年春节启动的微信红包,大家感觉就很好,用户教育已然完成了。
现在,离钱更近的支付宝,有机会接过这个趋势,继续深化消费场景下的社交关系。
陌生人社交,难点是如何定位和筛选用户,痛点就是素质和安全。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快速解决这些需求和痛点呢?支付宝和阿里前几次社交化尝试,场景和形式过于生硬,都未能取得本质的成就。
这次,支付宝祭出芝麻信用分这个利器,这可是仅次于微信关系链的量化评价体系,且应用场景包含了消费、信用、社交等多个维度。
想看看一个陌生人是否可靠,用芝麻信用分参考,简单而有效。并且,支付宝基于实名和大数据,对手中海量用户的精准匹配,也是一大优势。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一下起源于美国的FICO信用评价体系。芝麻信用的目标,正是在中国建立类似FICO的评价体系,让用户直观意识到提升芝麻信用分带来的诸多好处,支付宝才有机会切入更多的用户场景。而社交场景与芝麻信用相得益彰,这个也会在后文继续阐述。
当然,芝麻分并不直接等同于用户的财力和素质,这个区别还是需要注意的。
社交之于阿里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阿里以B2B服务起家,进入B2C服务领域,又在此基础上进入金融服务,而支付宝正是阿里在个人金融服务产品中的集大成者。当年余额宝一战成名,奠定了支付宝的江湖地位。
传统意义上,在阿里的电商交易体系中,B端和C端是双边关系,C端用户之间仅通过产品评论等功能产生弱关联,而B端用户对于商品sku的维护,是对于C端主要的价值。sku与GMV挂钩,GMV与平台利润挂钩。
按照阿里的说法,GMV现在已经不被作为最重要的业绩参考指标。传统GMV可能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传统交易模式中,sku的数量和交易量不可能无限制增长,所以GMV的拉升也有天花板效应。
我在这篇文章中认为,
为何付费这件事会迅速被人接受,原因在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在是不如金钱容易量化,而时间和精力对每个人又都是最宝贵的。付费既是一种高亮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让自己的投入和对方的收获高度可量化的方式。“多喝热水早点睡”在发红包、请客、买单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毕竟大家互不相欠,没义务听空话和闲扯。
我们不妨头脑风暴一下,如果把C端用户看做sku(哪怕是其中一部分用户),把社交行为纳入GMV体系,则这个市场蕴含的能量,相比之前的卖货模式,简直是核聚变之于核裂变的区别。
社交关系,尤其是陌生人形成社交关系的过程,释放大量的消费和金融需求,这种场景的频率之高,涉及面之广,是传统的电商模式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过去十五年,社交和电商各自量变独立发展,如今两者均已在各自领域发展饱和,则由对立到统一的质变,将由大平台引爆。
比起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离交易和信用更近的支付宝,无疑是从陌生人社交领域切入社交电商化的最佳选手。
阿里显然不满足于仅成为线上商业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而是致力于进入每个人线上线下、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支付宝为先锋,以芝麻信用为沉淀,量化评价个人用户的信用和社会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的正向反馈,同时获取相应的商业价值。
当用户有意识地在阿里平台以及生态体系平台内消费和社交,维护及提升信用,并通过较高的评分获得更多权益和机会,在消费和社交中脱颖而出占据优势,这才是理想的商业生态。
还是那句话,仅靠电商是做不到这点的,支付宝的使用场景必须得到拓展,捆绑更多的利益链和社交关系链。
总之,比起之前四平八稳的状态,我更看好支付宝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毕竟,对方的过河卒子即将升级成大杀四方的皇后,战火已经烧到门口了。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广告主观察
微信号:ggz8848
了解广告主,请关注广告主观察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